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四川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成都市城建攻坚2025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1-28 13:58:41
       一、序言
       成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更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成都这座千年之城,站在“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理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五个新作为”重大要求,引领“菱形经济圈”加快发展。在市域层面,加快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化城市群发展格局;在省域层面,加快形成“成德绵经济带”;在区域层面,加快培育“菱形经济圈”,对成都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建攻坚规划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路径,将空间格局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骨架,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支撑,以国际大通道为依托,以行业转型升级为突破,以重大战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成都连接大西南的战略纽带和内陆开放核心腹地的作用,实现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全面完善、城市承载力全面增强的十年城建总目标。

       二、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交通、市政、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西安、昆明等7个国内城市对比,成都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与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经济地位和区域定位还不相称,与当前成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市民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
       (一)基本情况
       1.城市基本情况
       成都市市域面积、常住人口在8个对比城市中均排名第4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成都市GDP、城镇化率在8个对比城市中均排名第6位,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
       2.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出川通道基本情况
       成都市航空货运、客运吞吐量在8个对比城市中均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保持国内航空第4城的地位。
       成都市铁路旅客、货物发送量在8个对比城市中分别排名第5位、第6位。
       成都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和路网密度在8个对比城市中均排名第5位。
       3.道路交通供需基本情况
       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重庆,位列全国第3位。
       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在8个对比城市中排名第7位,道路线网密度排名第6位。
       总体来讲,成都市机动车增速明显,保有量大,道路资源不足,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4.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在8个对比城市中排名第6位,日均运量排名第7位,公交分担率排名第8位。总体来讲,成都市公共交通建设较为滞后,居民出行的公交支撑作用不强。
       5.市政公用设施
       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个城市对比,成都市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3位;电网负荷密度和燃气普及率均排名第4位。总体来讲,成都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国内主要城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6.城市绿地
       成都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6m2/人,在8个对比城市中排名第4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排名第5位。成都市城市绿地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7.重大公共服务设施
       在文化设施方面,北京市有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市有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广州市有广州大剧院、音乐厅、美术展览馆等大型文化设施。
       在体育设施方面北京市有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上海市有上海体育场、F1国际赛场、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广州市有天河体育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南沙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
       成都市现有的娇子音乐厅、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市体育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从规模和数量方面均与北京、上海、广州有巨大差距。
       (二)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期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成都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为成都市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成都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与成都作为内陆向西开放主门户、对外交流合作主通道、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相关要求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城镇体系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布局。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太大,小城镇太小”是基本现状,除二圈层的双流、龙泉驿、郫县建成区人口超过30万外,三圈层的县城常住人口均小于30万。中、小城市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城市服务功能不够完备,与中心城市衔接和所辖镇村联系不够顺畅,远未形成自成体系的城镇构架、合理分工的功能和产业。小城镇建成区平均居住人口仅为3300人,城镇密度高达1.82个/百平方公里,高于珠三角(0.98)和长三角地区(1.42)的城镇密度,存在人口较少、规模狭小、业态单调、风貌雷同的情况。
       2.对外通道运输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成都航空运输能力紧张,双流机场超负荷运转;铁路进出川通道少,缺乏快速进出川通道,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的运输通道不畅,铁路承担客货运量的比重偏低,通往周边省市的宝成、襄渝、成昆等既有铁路通过能力基本饱和;高速公路向北、向东及西南出川方向交通能力均较为紧张,缺乏向西出川高速公路通道;物流网络体系尚不完善,物流成本高,对产业发展不利。总体来讲,成都市对外出川大通道各类交通方式发展不均衡,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稳固。
       3.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成都市市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滞后,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县县通快铁”的规划目标尚未实现,目前仅有成绵乐客运专线、成都至都江堰高铁及其彭州支线两条线建成运营。同时,成都市城市道路资源严重不足,市域快速通道网络仍需进一步完善,道路重要节点转换不畅,部分高速公路入城段在节假日和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增速明显,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4.公交优先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化。目前,中心城区仅开通运营地铁线路3条,运营里程约88公里,地铁在现有交通出行结构中分担率过低;常规公交网络分布不均衡,公交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交优先”有待进一步深化。现有公交服务水平对小汽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等转移至公共交通的吸引度不高,造成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总体偏低。外围各区(市)县与中心城区公交服务水平差异也较大。
       5.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现有市政公用设施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带压、城镇排涝能力不足、高峰期电力燃气供应短缺、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偏低等问题。总体来看成都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与国内一线城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功能不强,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稳定可靠性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6.城市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市绿地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等水平,与目标定位差距较大。存在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偏低、水功能区达标率不高、水生态功能不强等问题。需在保护现有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内拓外展、加大投入、提升绿量、扩大水面、改善水质,力争将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生态城市。
       7.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建设。成都市在现有文化、体育设施方面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尤其缺乏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在承担和举办国内、国际重大文化、体育盛会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

       三、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四川省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推进“五大统筹”,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定位,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
       坚持现代化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着力项目推进,以优化城市格局为重点,以提升城市价值为核心,以增强城市功能为基础,以改善城市品质为突破,大力实施 “一三五九” 城建攻坚计划,努力实现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基础、城市环境、城市特色的二次跨越,着力提升“宜居宜业品质城市”城市功能,全力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基本构架完善现代化、国际化、高品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市,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拉开框架、打牢基础。
       “一三五九” 城建攻坚计划:一个目标(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8年完成起步布局、第二阶段到2021年基本建成、第三阶段到2025年全面建成)、五大统筹(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九大板块(对外交通枢纽、新型城镇体系、市域综合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运行安全、城市更新及风貌特色塑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二)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16—2018年,全面启动“九大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构建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化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国家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提供基础支撑条件。
       第二阶段:2019—2021年,全面推进“九大任务”重点工程建设,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改善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化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级、国家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基本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阶段:2022—2025年,城市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化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市,为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城市建设总体定位和各阶段发展目标,从对外交通枢纽、新型城镇体系、市域综合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设置成都市城建攻坚的指标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外联内通交通枢纽功能,构建连接“一路一带”交通大通道
       构建内陆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国际口岸城市、国际性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中国向西开放的内陆开放门户城市。加快航空、铁路、公路、物流出川大通道建设,构建通江达海、陆空联运、无缝衔接的对外大通道。
       1.国家门户机场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一市两场”的国际航空枢纽,构建“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巩固成都国内航空第四城的地位,建设成都成为国际航空运输网络中重要节点城市。
       至2018年末,加快完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相关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3条跑道和52万平方米航站楼)建设;同步启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客运枢纽、轨道交通18号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航空年旅客吞吐量4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80万吨。
       至2021年末,建成并运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并运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进一步完善成都双流机场相关配套设施,形成“一市两场”的航空枢纽双节点格局;稳定成都中西部门户枢纽机场和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加快开辟国际航线,加密国内航线,实现年旅客吞吐量6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00万吨。
       至2025年末,继续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及相关交通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规模,提升和完善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枢纽机场,稳定中西部门户枢纽机场和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拓展成都航空枢纽国际、国内航线,实现旅客吞吐量7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20万吨。
       2.高铁出川通道建设工程。加快成都对外铁路通道建设,建设成都泛东南亚高铁联运体系,完善蓉欧快铁产业链基础设施,大力完善“148”快铁交通圈,巩固国内第五大铁路枢纽的地位,努力构建国家向西开放的铁路门户枢纽。
       至2018年末,进一步增强铁路枢纽能力,提高对外通达性,巩固西部铁路主枢纽地位。建成成蒲铁路、川藏铁路朝阳湖至雅安段,强化成都与川西片区及西藏联系;建成成昆铁路成都至峨嵋段扩能改造工程,依托昆明及泛亚铁路,连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完善成都铁路枢纽客货运体系,完成成都车站扩能改造、西成客专动车运用所扩建、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成都境内铁路线网总里程达到约810公里,年旅客发送量达到6589万人次。
       至2021年末,形成“二环十射”铁路网络,基本形成成都市域半小时快铁交通圈,至重庆1小时快铁交通圈,至周边省会城市(兰州、西安、贵阳等)4小时快铁交通圈,至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8小时快铁交通圈。成都境内铁路线网总里程达到830公里以上,年旅客发送量达到8088万人次。
       至2025年末,进一步建设成都对外铁路通道,构建成都至西安、昆明、郑州、武汉等周边城市的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新通道;建成天府新站,与成都站、成都东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等共同形成“三主多辅”成都铁路枢纽客运场站体系;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铁路运输网络,稳定国内第五大铁路枢纽的地位。成都境内铁路线网总里程力争达到1000公里,年旅客发送量达到11000万人次。
       3.高速公路出川通道建设工程。完善国家高速公路体系,加快市域高速公路联网加密和扩容改造,增强高速路网转换功能,形成以成都为核心、辐射西部地区的对外高速公路交通圈。
       至2018年末,重点启动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红牌楼经新津(双流机场)至乐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完成成彭高速扩容改造工程。市域内形成“二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络,境内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780公里以上。
       至2021年末,建成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红牌楼经新津(双流机场)至乐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启动实施成南高速扩容改造、成绵高速扩容改造等项目。市域内形成“三环十三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建成覆盖全域、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昆明、西安、武汉等)8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20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强化与“一带一路”各省市的互连互通。
       至2025年末,进一步确立高速公路在对外交通的骨干地位和基础作用,重点对市域高速公路网络进行联网加密和扩容改造,完成成绵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等扩容改造项目,规划研究西岭雪山高速公路、成灌高速第二通道、绕城与二绕青白江连接线、西岭高速公路东延线等市域高速公路联网加密项目。市域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170公里左右,覆盖全域、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全面形成以成都为核心、辐射西部地区的对外高速公路交通圈。
       4.国际性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工程。依托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开发开放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建成西部第一、国内一流的物流设施网络,把成都建设成为“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和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的国际性区域物流枢纽。
       至2018年末,建成西部区域物流中心主骨架,畅通对外物流通道,优化物流设施布局网络体系,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重点推进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港和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加快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龙泉物流中心(北拓区)配套铁路专用线建设,重点推进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欧贸易转运集散中心(青白江、罗兹)和天府新区城市共同配送中心等功能性、平台性物流项目建设。实现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总数达45条以上;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年,国际快件中心业务量超过500万件/年;铁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年,“蓉欧快铁”往返班列实现每周2列以上稳定运行,铁路货运班列总数达10条以上;物流集中发展区标准化仓储设施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
       至2021年末,全面建成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和“菱形经济圈”物流网络战略支点;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物流设施体系,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发展,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构建“四园区四中心、若干物流服务站”的物流节点布局体系,加快推进物流园区(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天府物流中心、崇州物流中心等市域重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港、新津物流园区、龙泉物流中心对外交通建设,重点推进亚欧航空货物转运中心、跨境电商集聚区、通用航空基地等重大功能性、平台性项目和物流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落实“独立成市”规划理念,合理布局服务县域经济和重大产业功能区的物流服务站。实现成都新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总数达50条以上;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年,国际快件中心业务量超过700万件/年;铁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万标箱/年,“蓉欧快铁”往返班列实现每周4列以上稳定运行,铁路货运班列总数达12条以上;物流集中发展区标准化仓储设施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
       至2025年末,全面建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蒙俄、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国际性区域物流枢纽城市,面向欧洲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的国际贸易物流桥头堡。建成层次分明、设施完备、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物流设施体系,实现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的高效顺畅衔接,提高物流整体能力和效率。全面建成市域重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对外交通和内部道路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开通成都至东盟、巴基斯坦的铁路五定班列,全面形成优质可靠的公共货运平台和便捷高效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实现成都新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总数达65条以上,货邮吞吐量突破120万吨/年,国际快件中心业务量超过1200万件/年;铁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年,“蓉欧快铁”往返班列实现每周5列以上稳定运行,铁路货运班列总数达15条以上;物流集中发展区标准化仓储设施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
       (二)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和“城市群”的主体形态,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城市发展格局,形成“18610+68”网络化城市群,即1个特大中心城市(双核) 、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小城镇,打造大城小镇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联系便捷、城乡交融的城镇群。至2018、2021、202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3%、77%和80%。
       1.构建“双核”空间格局。建设1个特大中心城市(包括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参与全球分工,形成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载体。
       一是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宜居宜业的城市核心区。深化提升北改工程,建设城市北部中心,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城市集聚区建设,提升路网承载能力,提高公交分担率,强化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产业转型,推进旧城更新和特色塑造,实现中心城区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北部新城、东部新城等项目, 切实做好北中轴上的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重点项目,全面启动火车站、天回、熊猫北湖、金牛坝、沙河源、八里庄等六大重点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设计,全面加快曹家巷、为民路光荣西路、二仙桥片区五号地块等棚户区改造工作。。
       二是打造天府新区国家级战略功能主要承载地、内陆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锦江生态带等重点功能区,基本形成直管区基础设施网络框架,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近期重点推进中央公园、中国西部博览城、天府新区企业总部园区、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系统、兴隆湖湖尾湿地等项目建设。
       2.“8610+68”城市群建设。打造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和68个小城镇,形成大城小镇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联系便捷、城乡交融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通过完善市域高、快速路网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公交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市政配套设施,构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4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城市风貌和生态环境,按生态城市的标准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重点推进都江堰市万达文化旅游城、龙泉驿区皇冠湖片区、新都区翠微湖片区、石板滩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北部新城(新都片区)、温江区永宁国际医学城、寿安中国西村和金马国际体育城、双流县国际空港自贸区、黄龙溪华侨城旅游区、青白江川化和攀成钢片区改造、新津县岷江新城、郫县菁蓉小镇、蒲江县“寿安千亿级五金小镇”等重大项目。
       (三)完善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充分发挥成都作为四川省首位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构建以双核为中心、覆盖市域城镇体系的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强化城市核心区交通功能。
       1.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构建双核独立成网、相互连接、辐射全域的轨道交通网,支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公交化市域铁路和“点对点”地铁快线的建设,构建由市域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制式协调发展的轨道交通体系,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以“双核”为中心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保证卫星城与“双核”之一至少有两条城市轨道联系,且至少一条为“点对点”快速轨道,区域中心城与“双核”之一至少有一条市域铁路联系。
       一是完善市域铁路网络。规划研究成都经金堂至三台城际铁路、温江经街子至青城山铁路等,新建成灌铁路与西环线连接线、成昆铁路与天府新站连接线等项目,改造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成都枢纽环线等,利用富余能力参与城市交通,提高既有铁路利用率,完善市域铁路网络。二是按照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基本成网、轨道交通全域覆盖的总体目标,构建“双核”各自成网的轨道交通体系,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市依托区域铁路和轨道交通网为支撑,继续推进现代有轨电车建设,构建相对独立的轨道交通线网,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格局。
       至2018年末,建成成蒲铁路,积极推动成灌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力争实现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达到190公里。重点建设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地铁3号线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地铁5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地铁6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地铁7号线工程、地铁10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地铁18号线一期工程、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地铁17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益州大道、IT 大道有轨电车线路。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285公里,其中地铁235公里,形成地铁运营基本网,建成有轨电车约5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2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35公里/平方公里;天府新区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1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16公里/平方公里;卫星城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1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08公里/平方公里。
       至2021年末,重点建设天府新站及相关连接线,改造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和铁路枢纽西环线,力争实现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重点建设地铁5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地铁6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工程、地铁8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地铁9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地铁17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轨道交通19号线工程(温江-都江堰段和天府新站-17号线段)、地铁15号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达到650 公里,其中地铁通车里程500 公里,地铁在建里程150 公里,有轨电车通车里程约15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3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76公里/平方公里;天府新区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3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4公里/平方公里;卫星城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2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35公里/平方公里;区域中心城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10%,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15公里/平方公里。
       至2025年末,继续建设或改造市域范围内铁路项目,继续推进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地铁9号线二期工程、地铁15号线工程、地铁17号线二期工程以及轨道交通19号线工程(温江-都江堰段和天府新站-17号线段)。新建轨道交通12、14、16、17号线支线等远期轨道交通项目,以及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其中建成通车轨900公里,形成较为完善的地铁运营网络,建成通车有轨电车300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50%以上,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97公里/平方公里;天府新区范围内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45%以上,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85公里/平方公里;卫星城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35%,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7公里/平方公里;区域中心城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到20%,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4公里/平方公里。
       2.市域路网建设工程。优化完善市域路网系统,构建以双核为中心,覆盖全域城镇体系的一小时交通圈。“双核”范围内构建独立的“环+放射”高、快速路系统,“双核”之间形成多条相互联系的高速路和快速通道,卫星城与双核之间形成“两高两快”的通道联系,区域中心城与“双核”之间形成“一高两快”的通道联系,支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大都市区发展;按照“小街区”规制推进中小街道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强化微循环;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建设“海绵城市”的道路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实施新一轮快速通道建设,加密既有市域快速通道网络,强化各区(市)县间快速通道的互联互通。加大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及局部改线力度,按照二级及以上标准新建或提档升级改造1500公里国省道。
       至2018年末,重点加快成温邛快速通道建设,启动龙门山旅游快速通道、成环快速通道西段、元华路延伸线、籍黄快速路、大件路南段快速化改造、IT大道快速化改造、成金快速路等市域快速通道重点项目。市域内新建或提档升级改造快速路通车里程约85公里,市域快速路总里程达到630公里。
       至2021年末,继续加快建设成环快速通道西段、籍黄快速路、大件路南段快速化改造、IT大道快速化改造、成金快速路等项目,启动建设成洛路快速路改造工程、成龙路快速路改造工程、沙西线快速化改造、三岔湖旅游快速路、新蒲快速路、成赵快速路等市域快速通道重点项目。市域内新建或提档升级改造快速路通车里程约180公里,市域快速路总里程达到810公里。
       至2025年末,继续加快建设沙西线快速化改造、三岔湖旅游快速路、新蒲快速路、成赵快速路,启动建设成彭快速路等市域快速通道重点项目,规划研究都江堰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大邑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龙泉驿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等项目。市域内新建或提档升级改造快速路通车里程约225公里,市域快速路总里程达到1040公里。
       二是加快中心城区路网提档升级。建设“公交优先”的快速交通体系,构建中心城区相对独立的“三环十八射”快速路网体系和“环+放射”快速公交网络;完善“三环十九射”城市主干路网,提高主干路网的交通承载能力;践行“小街区规制”理念,加密城市次支道路,优化路网微循环功能,建设人性化小街区,加快客运场站及公交场站建设,基本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至2018年末,重点实施成安渝高速入城段、成温邛高速入城段和成渝高速入城段等快速路建设,同步建成成温邛高速入城段、成渝高速入城段等快速公交系统,新建或提档升级改造快速路125公里,形成“三环十三射”共267公里快速路骨架网络;重点新(改)建中环路、光华大道、益州大道等约101公里主干道,新建约180公里、改造约102公里城市次干路及支路,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国际商贸城客运枢纽、娇子公交场站等一批枢纽场站,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5%。
       至2021年末,重点实施三环路扩能改造、沙西线、草金路等快速路建设,同步建成沙西线、草金路、红星路等快速公交系统,新建或提档升级改造快速路83公里,基本形成“三环十七射”共290公里快速路网体系,初步构建中心城区半小时快速交通圈;新(改)建一环路、大件路、北星大道等109公里主干道,新建约225公里、改造约130公里城市次干路及支路,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6.0公里/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天鹅公交场站、高堆公交场站等一批枢纽场站,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
       至2025年末,重点建设21公里快速路,扩能改造中心城区核心区“井”字型骨干道路,解决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及快速公交体系,实现中心城区半小时快速交通圈;完成“3.5环”、商贸大道等主干道新(改)建工程共计120公里,新建约495公里、改造约130公里城市次干路及支路,全面形成330公里的环放结构主干路网体系,基本消除重要节点交通障碍,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6.6公里/平方公里;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已规划客运枢纽及公交场站,同时按双向六车道以上道路公交专用道满覆盖的原则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
       三是完善天府新区路网建设。构建天府新区“五纵五横”快速路网和骨干路网体系,完善片区及组团主干路网,加密城市次支道路,加快客运场站及公交场站建设,形成以天府新区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各功能区的半小时快速交通圈。重点建设“一城、一区、一带”的片区路网和各产城单元间区域路网。
       至2018年末,完成各片区道路建设约56公里,同步建设一批配套公交场站枢纽,天府新区的路网密度达到5.3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5%。
       至2021年末,完成各片区道路建设约57公里,同步建设一批配套公交场站枢纽,路网密度达到7.5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0%。
       至2025年末,完成各片区道路建设约54公里,天府新区的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天府新区公交场站枢纽、天府新区公路客运枢纽等89个公交场站,完善天府新区客运和公交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
       四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之间通道建设。建设 “全方位、立体化”的快速通道,无缝衔接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至2018年末建成 “九纵十横”骨干路网,完善骨干路网转换功能,形成“两纵四横”快速公交以及三大交通转换中心。重点实施铁东快线、红星路南延线快速公交等市政配套设施以及55个立交节点建设等项目。
       五是加快推进“8610+68”城市群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各区(市)县县域干线公路及村组道路(县、乡、村道)新改建工程,进一步扩大县域内公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以及组的四级快速转换和无缝衔接路网结构;加快完成县城城区主次干道建设,提高路网密度,提升城区路网承载能力;逐步实施县、乡、村三个层级客运站新建、改建工程,构建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交枢纽站、公交首末站、公交停车场、公交保养场”四级公交场站配套体系,改善公共交通出行条件,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至2018年末,新、改建各区(市)县县域干线公路共计约660公里,新、改建各区(市)县县域内部村组道路约2100公里,建设18个县域客运枢纽及31个公交场站;实现卫星城路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区域中心城路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小城市路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小城镇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
       至2021年末,新改建各区(市)县县域干线公路共计约660公里,新改建各区(市)县县域内部村组道路约2100公里,建设18个县域客运枢纽及31个公交场站,实现区域内公交场站用地标准不低于2000平方米/万人。卫星城路网密度达到6.5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40%;区域中心城路网密度达到6.5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0%;小城市路网密度达到6.5公里/平方公里;小城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至2025年末,新改建各区(市)县县域干线公路共计约880公里,新改建各区(市)县县域内部村组道路约2800公里,建设24个县域客运枢纽及44个公交场站,实现区域内公交场站用地标准达到3000平方米/万人。实现卫星城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区域中心城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小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小城镇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
       (四)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功能,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构建与新型城镇体系相匹配、区域一体化的市政公用设施支撑体系。建立区域集中、安全可靠、城乡满覆盖的供水体系;实现全市城镇污水全收集和全处理;全面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建设安全有效的城市防涝体系;构建全域覆盖、稳定安全的电力和燃气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污泥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实现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和保障城市地下管网运行安全。
       1.供水体系建设工程。实现区域集中、安全可靠、城乡满覆盖的供水体系,全市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至2018年末,基本建成三个圈层的供水体系格局,通过实施李家岩水库等项目完善一圈层供水安全体系,在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重点推进水七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城市输配水管网及调压设施建设。
       至2021年末,全面建成三个圈层的供水体系格局,形成市域范围内供水安全体系;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重点实施10个水厂新(改、扩)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主要城镇与工业园区的供水管网逐步连片成网;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通过现有城镇水厂扩能提升、农村供水工程扩容改造、农村输配水管网延伸改造等工程,逐步推进20户以上的新农村综合体(农民聚居点)实施集中供水,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至2025年末,全面建成区域集中、安全可靠、城乡满覆盖的供水体系,全市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水源涵养和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中心城区重点建设78.8公里污水深隧系统,并同步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彻底解决中心城建成区污水增量和管网带压问题,加快建设各污水分区调配设施,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可控可调;天府新区重点扩建直管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华阳污水处理厂,新建各镇、园区污水处理厂,并加强新区配套管网的建设;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重点推进17个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设和污水收集配套管网系统建设。
       至2018年末,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卫星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区域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小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中心城区分批推进实施第三、四、五、八四个污水处理厂的扩能改造,至2018年新增35万吨/天污水处理能力,排放标准提升至IV类(总氮除外)。
       至2021年末,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和卫星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区域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小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8%。通过五厂、高新西区以及中和污水处理厂的扩建,中心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天。
       至2025年末,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小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治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5万吨/天。
       3.城市排水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防涝能力,达到能应对50年一遇暴雨的标准。重点建设中心城六湖八区蓄滞洪水库;完成中心城区89个内涝易淹区和易淹点的整治,优化完善和扩能改造易淹区内现状雨水排放系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蓄、滞、渗、净、用、排”的城市综合排涝体系,新区径流控制率达到85%。
       至2018、2021、2025年末,“双核”建成区内涝易淹区和易淹点整治率分别达到15%、60%和100%,市域内城镇内涝易淹区和易淹点整治率分别达到15%、50%、90%。
       4.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全域成都,进一步推进全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稳定可靠的成都电网,电力最大网供负荷达到1400万千瓦,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600亿千瓦时;二是加快推进城乡燃气管网设施建设,重点实施第三储配站改造工程、成都绕城高速高压输储气管道工程、成都市LNG应急调峰储配库等重大项目,加快燃气场站的改造升级,提升燃气供应保障水平,构建全域覆盖、稳定安全的燃气网络,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及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接通管道天然气,提高供气网络的调储能力。
       至2018年末,新(扩)建110千伏以上输变电项目88个,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449.65万千伏安,基本建成以500千伏以上变电站构成环网结构的成都坚强智能电网,电力最大网供负荷达到1055万千瓦,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12亿千瓦时;完成成都绕城高速高压输储气管道工程建设,全市天然气管道达到18000公里,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天府新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2%,卫星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3%,CNG加气站达到110座,LNG加气站达到6座。
       至2021年末,新(扩)建110千伏以上输变电项目68个,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846.3万千伏安,形成以两座500千伏变电站组团运行的6个组团电网,220千伏电网运行简约、高效、安全,电网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力最大网供负荷达到1200万千瓦,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新建成都市LNG应急调峰储配库1座,全市天然气管道达到19000公里,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天府新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4%,卫星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4%,CNG加气站达到120座,LNG加气站达到10座。
       至2025年末,新(扩)建110千伏以上输变电项目109个,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300万千伏安,实现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总容量突破11000万千伏安,电网供电能力、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电力最大网供负荷达到1400万千瓦,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600亿千瓦时;全市天然气管线达到20000公里,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天府新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7%,卫星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6%,CNG加气站达到130座,LNG加气站达到25座加气站,燃气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80个站场(门站、储配站、调压站)、5000个重要用户站和30个重要高压(次高压)阀门的监控。
       5.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建设环卫处理设施,确保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废物等无害化处理。强化公厕、垃圾转运站、环卫工人休息间、环卫停车场和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布局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至2018年末,全市生活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万兴、隆丰、宝林、金堂淮口4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新增日均焚烧处置能力6200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6MW。完成市医废中心二期项目,新增日均处置能力60吨。完成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新建总处理能力7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新建2座区级含大件垃圾拆解和电子垃圾、有害垃圾、再生资源暂存等功能的综合性处理设施。中心城区新建620座街面公厕(含集中补建及公建配套建设公厕),郊区(市)县新建138座街面公厕,改建30座街面公厕。新建4座建筑垃圾消纳场,新增消纳能力40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新(扩)建5座区级大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21座中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郊区(市)县新建15座县级大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新建51座中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环卫工人休息间、环卫停车场、基层环卫机构等环卫设施基本满足实际需要。启动长安静脉产业园区建设。
       至2021年末,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新建邓双、大林2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新增日均焚烧处置能力3900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78MW。新建总处理能力3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新建8座区(县)级含大件垃圾拆解和电子垃圾、有害垃圾、再生资源暂存等功能的综合性处理设施。中心城区新建50座街面公厕(公建配套建设公厕),郊区(市)县新建137座街面公厕。新建4座建筑垃圾消纳场,新增消纳能力4000万立方米,消纳能力达到8000万立方米。新建5座农村有机垃圾就地利用示范工程、1座厨余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基本建成长安静脉产业园区。
       至2025年末,全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新建总处理能力3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市医废中心三期项目,新增日均处置能力30吨。新建11座区(县)级含大件垃圾拆解和电子垃圾、有害垃圾、再生资源暂存等功能的综合性处理设施。中心城区新建50座街面公厕(公建配套建设公厕),郊区(市)县新建208座街面公厕。新建4座建筑垃圾消纳场,新增消纳能力4000万立方米,消纳能力达到1.2亿立方米。
       6.环保设施建设工程。以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建设生态市为核心,以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为出发点,遵循“安全环保、稳妥可靠、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全市污泥处置设施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确保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医疗污泥、工业污泥和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危险废物、社会源危险废物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及利用,全面提高全市污泥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至2018年末,新、改、扩建污泥干化焚烧设施、水泥窑和垃圾发电协同处置设施、蚯蚓养殖和高温水解土地利用等污泥处置设施6个,实现新增1850吨/天的污泥处置能力。新、改、扩建硅切削液处置设施、废矿物油处置设施、废铅酸蓄电池收集设施、废化工容器清洗等危险废物处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实现新增27万吨/年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至2021年末,新、改、扩建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热电厂协同处置、垃圾发电协同处置、蚯蚓养殖土地利用等污泥处置设施5个,实现新增830吨/天的污泥处置能力。新、改、扩建焚烧处置系统、废矿物油处置、废有机溶剂处置等危险废物处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实现新增14万吨/年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至2025年末,新、改、扩建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砖窑协同处置、蚯蚓养殖和高温水解土地利用等污泥处置设施3个,实现新增2160吨/天的污泥处置能力。新、改、扩建废脱硝催化剂处置系统、废铅酸电池等危险废物处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实现新增7万吨/年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7.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按照我市“双核共兴、独立成市”的战略要求,以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指引,构建国内示范先行、引领西部发展、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新型城镇化综合管廊体系,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至2018年末,遵循“干支结合、片区成网、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建设原则,全面推进中心城“北改片区”、高新区“金融城片区”、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重点区域的综合管廊建设工作。
       至2020年末,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周边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形成区域骨干综合管廊线网。
       至2025年末,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实施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各自独立成网的综合管廊系统。
       (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能力,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着力建设一批国际化、现代化的重大文化体育支点项目,提高市级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全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强化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文化、教育、体育、医疗、民政设施等)向卫星城、区域中心城扩散,提高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发展品质,增强人口承载力,形成中心城区、天府新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卫星城和小城市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1.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围绕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总体定位,盘活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推进新项目建设,提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川剧艺术中心三期、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艺展中心、成都美术馆、成都大剧院、成都音乐厅、成都文化馆新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中国书法馆、高新区文化中心、天府新区西部博览城和一批妇女儿童活动设施等规划项目。
       至2018年末,力争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两中心、多点位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全域发展的文化产业设施格局。
       至2021年末,两中心、多点位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全域发展的文化产业设施格局进一步完善,使成都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
       至2025年末,成都市各类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品牌,使成都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2.教育设施建设工程。立足各区(市)县实际发展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分阶段建设,重点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逐步解决成都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全市计划实施930个建设项目(包括续建、新建、改扩建项目)。
       至2018年末,以成都市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为支点项目,拟计划实施启动建设466个项目;至2021年末,以青羊区万家湾二组规划中学新建工程为支点项目,拟完成234个建设项目;至2025年末,以红牌楼街办片区规划中学新建工程为支点项目,拟完成230个建设项目。
       3.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均衡布局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居住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五级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体育公共服务“15分钟健身圈”。 重点推进成都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提升成都市综合体育赛事承接能力;加大足球专项场馆建设力度,振兴成都足球事业;加快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改造,建设高新区体育中心,逐步转移中心城区市属竞训场馆训练科目,使其由竞训场馆向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功能转移,缓解竞训发展和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紧张趋势。
       至2018年末,全面改善市属老旧体育场馆条件,挖掘提升服务潜能,缓解竞训发展和全民健身服务压力,全市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
       至2021年末,完成成都市竞技体育场馆规划建设,逐步转移中心城区市属竞训场馆训练科目,使其由竞训场馆向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功能转移,缓解竞训发展和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紧张趋势,全市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至2025年末,完成成都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提升成都市综合体育赛事承接能力,全市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4.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工程。用5-10年的建设,使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通过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巩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成果,完善成都市15分钟健康圈;通过一批医院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市级医院综合实力,形成辐射西部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
       至2018年末,全市开工30个、竣工17个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天府新区万达国际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医院等工程。
       至2021年末,全市新开工10个、竣工16个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五期工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天府新区皮肤病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等工程。
       至2025年末,全市新开工6个、竣工13个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本部改扩建项目、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肿瘤、中医门诊、住院楼建设项目、成都市慢性病医院三期工程等工程建设。
       5.民政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利用5到10年时间,实现全市民政设施基本齐全,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确保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国办福利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重点建设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成都市精神病院二期工程。
       至2021年末,市级国办福利机构新增床位700张;至2025年末,市级国办福利机构新增床位1700张,并同步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发展格局。
       (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全面形成全市“山、田、河、湖、林”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和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典范区。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引领,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发展方式为导向,以环城海绵综合体工程、海绵型城市水生态工程、建成区海绵体建设工程、海绵型城市绿地工程和海绵型交通道路五大工程为抓手,按照“一年改观、两年见效、三年成型、五年建成”步骤,统筹安排,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在2020年,实现城区“小雨不积水、大

上一篇:四川省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7—2020年)
下一篇: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