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四川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29 09:34:26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经济稳健发展、新型工业化纵深推进的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多重挑战,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理念,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工业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039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到“十二五”末,全省工业初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的“7+7+5”产业梯次发展格局,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超过75%、16%和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超过2.2万亿元,规模总量稳居西部首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中西部首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0.58%,较2010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万亿元。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51025”培育工程成效显著,到2015年末全省工业产业园区超过20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4个,工业集中度达到69.5%,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园区1个,超1000亿元2个,超500亿元11个。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果。“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8.98%,由2010年的1.996吨标煤降到2015年的1.218吨标煤;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3.7万吨、氨氮0.3万吨、氮氧化物4.3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展望未来5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刻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和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还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加快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调整布局,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优势切入到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形成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并进,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进入全面落实期和成效转化期,工业经济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社会对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要求更为紧迫。
       从省内看,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充分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向中高端迈进同时并存。今后一个时期,工业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繁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质量效益不高,知名品牌数量少,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滞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同时,也面临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奋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全面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大机遇。未来5年,全省工业领域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工业投资,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效。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切实遵循“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要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持以先进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大力推进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增长动力、空间布局的转变突破,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实现四川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先进制造强省的根本转变,努力将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内生动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十三五”期间的全省头等大事。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和突破口,把创新理念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增长动力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坚持高端引领,促进结构优化。当前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高端化发展道路,下大力气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进一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精品化、智能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树立融合发展意识,向融合要活力,向融合要动力,坚持以跨界思维推进产城融合、军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培育新业态,催生新模式,建设更加高效的产业发展支撑,切实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主动开放,深化合作共赢。开放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开门抓工业,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充分运用我省资源、市场、产业等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大力加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深化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共建美丽四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让绿色工业成为四川绿色发展的有力产业支撑,坚定不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和降耗,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大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工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领美丽四川建设。
       (三)发展目标。
       聚焦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以实施“万千百亿工程”为抓手,加快高端新兴产业培育,加强现有支柱产业提升,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群体性崛起,稳步提升四川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工业保持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稳定保持工业对全省经济的增长贡献,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投资对工业增长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工业经济质量效益逐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明显提高,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聚集,企业研发经费总规模和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大幅提升,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关键环节和
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攻克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进一步提升,领跑工业经济发展;制造业服务化逐步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得到加强,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产业集群。
       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完善;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快速推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构建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
       (一)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主要任务,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进一步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产升级或兼并重组,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能行业的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坚持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大汽车制造、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饮料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深入推进互联网新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物理信息系统在行业中深度应用,在提升发展质效中扩大总量,不断夯实全省工业基石,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突破发展先进制造业。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按照提升优势、培育高端、突出智能、转型升级的思路,核心聚焦装备制造,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高端领域,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装备与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农机装备、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形成新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制造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向服务增值延伸,加快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信息服务、管理营销、物流配送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动工业设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我省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能力,着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努力建成一批全国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

       四、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四川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优化提升工业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产业腹地,努力构建顺应新动能培育和产业结构高端化需求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一)分类支持三大区域工业发展。
       深化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在充分考虑各地工业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突出差异性,统筹引导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进程。
       先进制造业引领区。重点依托天府新区、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德阳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抓住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赋予的先行先试机遇,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和示范带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
       转型升级重点区。重点支持内江、自贡、宜宾、攀枝花、泸州、乐山等老工业城市优化市域工业空间布局,做强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发展载体,加快企业改造提升和白酒、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焕发老工业城市新的动能。
       新兴增长培育区。重点支持遂宁、眉山、资阳、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凉山等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成渝“双核”辐射带动,加快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打造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全省工业新的增长极。积极支持雅安芦山地震灾区产业振兴和升级,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四川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美丽四川”建设战略部署,合理规划引导甘孜、阿坝等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科学发展以水电为主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
宜推动铝、锂、硅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青稞、牦牛、核桃、野生菌、花椒、特色水果为主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大力扶持唐卡、羌绣、藏饰等文化旅游、手工艺产品开发;建设全国重要藏药产业化基地。
       (二)做强县域工业经济。
       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统筹考虑发展基础与条件,着力强化园区载体、优选主导产业、培育企业主体、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质效,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工业强县富县。支持各地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依托现有高水平产业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培育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目标,以改革制度供给、营造产业生态为路径,聚焦“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十大重点领域,重点培育一批“产业特区”,打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载体。发挥工业在扶贫攻坚中的产业支撑作用,因地制宜推进88个贫困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民族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民族地区以“飞地”和合作园区形式做强县域经济发展载体。
       (三)促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
       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鼓励园区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主攻方向,推进成长性好的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支撑
力强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以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建设标准、产业承载力和要素保障力,推进标准化厂房、职工生活设施、“双创”平台等建设,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园区内物料闭路循环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合作园区、飞地园区建设,重点推动成都阿坝工业园、成都甘孜工业园、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甘孜眉山工业园等园区发展。构建园区研发、培训、检测、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广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联动开发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产业园区党建工作,着力构建抓园区党建促园区发展新格局。

       五、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契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全领域、多形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的引领示范作用,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实施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提升整个工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抓好创新试点企业建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二)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和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区域创新平台。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转化中试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和“双创”服务平台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等孵化器建设,推进“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三)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实施产业协同创新行动,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发攻关,促进政商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互动。在工业基础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开展核心零部件、复杂产品和一体化产品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区域内部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基于产品和技术的协同创新,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在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创新融合,促进协同设计、协同研发。
       (四)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探索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军工技术再研发转民用、民品单位进入军工科研生产维修领域。组织实施军民融合工程,重点围绕核技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军工领域,以成都、绵阳为中心,推动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打造成(都)德(阳)绵(阳)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集聚区。深化与中央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强化项目牵引,加快推进核技术、核动力、核电装备、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创新“军转民”“民参军”机制,培育一批军民融合型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绵阳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六、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硬一软一网一台”(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四基”,充分发挥其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
       (一)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面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十大重点领域,重点加快智能生产与加工、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着力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在离散行业和流程行业加快生产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等设备和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分行业培育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依托“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着力建设若干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
       (二)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积极顺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加快协同制造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个性化定制发展,重点围绕家电、家具、服装、家纺等消费品工业领域和航空、汽车等装备制造工业领域,提升产品和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软硬件研发应用。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产品互联互通相关技术攻关、标准研制和应用。组织实施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工程,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开放“双创”平台上的各类资源,鼓励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构建面向制造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打造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双创”示范基地。
       (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支持发展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设计企业。积极推进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网络营销、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维护支持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和模式。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展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推动生产和消费、制造和服务、产业链企业之间全面融合与资源协同,推动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协同为主要特征的智能服务网络发展。引导各类资源汇聚,积极推动服务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在天府新区、成都、绵阳、德阳、泸州等地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基地。研究制定信息资源共享计划,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专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大数据应用计划,加快建立工业领域大数据应用平台、云服务平台、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加快大数据行业标准及规范制定,营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网四川”“无线四川”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泛在无线宽带网络。加快建设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及物联网应用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提升工业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光通信器件等数据采集设备的部署和应用,促进工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云服务创新应用,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测试验证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发展第三方专有云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云生态系统。
       (六)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审查标准,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评估、审计和认证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系统的项目验收第三方评估和安全运维。建立安全可靠产品名录,构建安全可靠产品数据库。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数据安全试点示范,开展数据安全标准化和安全评估,构建“工业云”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工业云”安全防护技术标准和保障技术措施。
       (七)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行动,分地区、分产业进行两化融合发展量化分析。加快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重点围绕品牌企业、总部型企业、协同制造的龙头企业、绿色与安全制造企业、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

       七、推动工业提质增效
       大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工业投入、项目支撑和质量品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行动,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全省工业提质增效。
       (一)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坚持以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为支撑,加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制定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推进“四基”协同发展。建立四川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在电子信息、航空与燃机、发电设备、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关联发展。开展产业生态营造计划,实施“整机带基础”“龙头带中小”产业配套行动,支持本地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龙头企业、外来投资整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零部件和材料。
       (二)推进企业协调发展。
       适应建立现代企业现代制度需要,全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我省企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和信息化、智慧化改造,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配套型企业。大力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互联网+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地位的单项冠军企业。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充分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紧紧围绕“质量强省”建设,组织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和完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机制、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以及质量“黑名单”、质量安全预警、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质量追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等制度。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打造知名工业品牌。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高新区等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区域品牌。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综合采取多种手段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创新绿色发展方式,构建工业绿色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再利用,着力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升级改造、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园区绿色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积极构建符合四川实际的绿色资源开发、绿色资源加工、绿色产业发展的低碳化、一体化绿色产业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打造一批绿色企业。贯彻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企业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重点推进成都、自贡、绵阳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一批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区。推进机动车零部件、机电设备、机床、航空发动机、汽轮机等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

       八、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一)积极推进国际产业合作。
       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管理,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川设立制造基地、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结算中心、采购中心。鼓励支持省内企业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共建合作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和贸易网点,开展境外投资、资源开发、境外加工、工程承揽、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北美、欧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合作,深化与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捷克和波兰的产业合作,加快推进中德应急产业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等平台载体建设。
       (二)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发挥全省电子信息、电力设备、油气钻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和航空“4+1”装备制造,以及轻工、纺织、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技术、标准等比较优势,瞄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利用现有设备、成熟技术、优势产能、市场网络,实施“抱团出海”,积极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产业合作,合理引进和布局沿江产业,发展临港经济,打造沿江产业走廊,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拓展与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产业合作,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形成,打造一批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域。借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构建向南向西产业开放桥头堡。
       (三)积极搭建开放合作载体。
       继续依托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活动,着力搭建产业招商平台,着力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合作,深化与重庆、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合作。落实与国家重点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工业品市场开拓和产销衔接,组织“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

       九、保障措施
       (一)深化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工业领域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技术改造审批程序和环节,减少前置审批条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在工业领域的布局。支持成都、德阳、绵阳在产业领域开展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促进创新改革成果在全省示范推广。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整合用好支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调整支持结构和转变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围绕《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加强财政资金倾斜支持。鼓励地方在发展专项资金中加大对产业和创新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双创”平台建设运营和《中国制造2025》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购首台(套)装备,采购“双创”服务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支持全省企业“双创”和提升信息化能力。
       (三)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
       全面落实营改增试点政策,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西部大开发等所得税优惠政策,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备案管理。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双创”平台建设税收政策。开展首台(套)设备应用保险补助。支持开展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双创”服务平台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创新担保方式。支持组建“双创”投资基金,建立多样化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双创”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推动担保机构开展科技担保业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支持“双创”平台建设。落实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双创”活动中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比重。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工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业跨界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和“天府工匠”素质提升工程,培育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和推广,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和产业创新人才“招才引智”工程,健全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五)优化要素保障服务。
       对国家、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明确部门牵头服务职责,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优先审批和优先供地,优先安排环评、优先上网用电用气,优先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优先安排贷款贴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工业厂房、企业库房和物流设施等资源,完善工业低效用地退出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落实国家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政策,进一步扩大直购电规模和电价降幅,推动电力直接交易,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建立银企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加强铁路、航空运输调度和公路“三乱”清理整顿,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六)强化工业安全生产。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工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各地、各部门要把工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合力推动工业强省、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业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上一篇:四川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四川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