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四川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四川省“十三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15 11:16:02
       一、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的主要成绩。
       1.整体规模显著增长。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会展业实现高速、健康发展,展会面积、数量以及收入显著增长。2015年,展览面积达626.8万平方米,较2011年增加1.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5%,展览面积和办展数量由2012年全国第九位上升至2015年全国第七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领先位置。2015年全省举办规模以上展览(1000平方米以上)648个、会议论坛217个、节庆活动422个,共计1287个。2015年全省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56.2亿元,5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1.5%;拉动相关产业综合收入达1314亿元。整体上,四川会展业已进入规模和效益双提升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2.会展质量稳步提升。
       品牌化发展日益深化。四川省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资源,明确展会的主题定位,努力培育区域特点显著、产业特色鲜明的品牌会展活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简称“西博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简称“科博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简称“旅博会”)等展会均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西博会被纳入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和展会举办方案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府白皮书,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国十大区域重点展会平台之一。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四川农业博览会(简称“四川农博会”)等活动,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科博会曾两次荣获“中国十佳会展品牌项目”称号。
       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泸州·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简称“酒博会”)、四川(内江)川南电商博览会、遂宁·中国(四川)国际物流博览会、眉山·中国泡菜博览会等专业展会与全省优势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高度匹配。以展览业为例,展览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糖酒农副食品类、购物展销类、汽车交通类、家居建材类、电子信息类,这5类展览数量共占全省展览总数的75%,在展会策划、招展组展、展馆设置、配套活动、展会服务和现场管理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3.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国际会展数量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举办国际性展览50个,国际会议22个,国际性展览面积合计231.1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西部)国际口腔设备与材料展览会成为四川省第一个通过UFI认证的展会,也是国内唯一通过此项认证的口腔展会。
       经贸交流载体作用日益明显。第十五届西博会吸引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境内外嘉宾参会,共签约投资项目1067个,投资签约额8050.9亿元,实现贸易成交1210亿元。中国西部(四川)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共签订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正式合同项目713个,投资总额5720.86亿元。
       国际性展会引进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四川省高质量、高水平举办了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2015年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等一大批国际性、国家级、专业性展会,并成功引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大会等重要国际级会议。
       境内外参展成绩突出。通过开展“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等活动,相关省直部门及各行业商协会积极组织企业赴境内外参展办展。每年组团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省外大型展会,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美国拉斯维加斯汽配展等境外知名专业展会,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推动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发展。
       4.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底,成都、泸州、绵阳、遂宁、内江、宜宾、眉山、资阳8市政府和都江堰市、汶川县等6县(市、区)政府,成立了专业从事会展业发展工作的博览事务局或会展产业促进机构。同时,四川省不断完善会展业相关管理条例和保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2号)、《四川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规定》(省政府令第252号)。各市(州)也纷纷印发相关管理文件,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泸州市会展业发展实施意见》、《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等。产业配套环境逐渐完善。一方面,会展场馆建设步伐加快,场馆功能及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已建成和在建专业会展场馆21个,室内展览总面积85万平方米。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投入使用,室内外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成都市迈入“一城两馆”时代。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会展支撑和配套产业建设,交通、酒店、旅游、餐饮、策划、广告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
       5.产业融合逐步凸显。
       会展业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巩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四川制造”“四川科技”“四川旅游”等产业品牌,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西博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西部产业发展布局,突出西部及四川重点产业,专业化设置特色展馆,创新举办专业“展中展”,积极引导各市(州)投入优势资源在西博会期间参展办展,实现全省产业的集聚化宣传推广和招商引资。在市(州)层面,各地重点展会与地方特色产业高度融合,凸显会展业的开放平台作用,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会展与支撑和配套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会展支撑产业,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现场服务等配套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业规模不断增长,对支撑和配套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会展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汇聚,促进了支撑和配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6.创新步伐日益加快。
       内容和形式创新。各市(州)及会展行业相关企业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办展办会水平,在展会的营销推广、宣传报道、现场服务等方面广泛发挥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媒体作用。成都、乐山、宜宾、内江等地运用“互联网+”,成功打造了家具展网络虚拟展览会、网上房地产交易会、线上陶博会等展会。成都新春年货节采用线上线下互动、主会场同分会场联动新举措,探索线上展示下单、线下现场交易营销新模式。此外,各市(州)积极培育自驾游、房车、养生养老等朝阳产业会展活动,成功举办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房车露营附属品展览会、养生养老用品展等展会。
       市场化手段创新。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成都、德阳、宜宾等市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利用少量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进行会展场馆投资建设。泸州、自贡等市通过品牌冠名、路牌招商等方式吸引相关行业企业成为会展活动合作方,实现企业投资办展。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眉山、遂宁等市通过委托专业公司负责展会的直接运营和管理,对政府主办展会进行市场化转型。
       对外合作创新。积极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组织企业赴欧美等地区参展、办展,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并巩固合作关系。成都市博览局先后加入了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和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并与英国励展博览集团、英国博闻集团等国际会展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筹办国际性品牌展会。乐山市与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旅游协会(PATA)、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等国际三大旅游组织共同举办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相关活动。
       (二)“十二五”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布局待统筹。各市(州)的会展业发展不平衡。部分产业基础相近的市(州)存在会展形式和内容同质化的情况,造成资源重复投入、目标客户分散的情况。一些民俗特色鲜明的市(州)会展业专业水平不高,展览、会议和节事活动的数量虽不断增多,但品质良莠不齐。
       2.场馆供给结构待优化。会展场馆存在供给性结构失衡。除成都、绵阳、泸州等会展重点城市外,各市(州)普遍缺少大型专业化会展场馆,且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同时,现有场馆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办展需求,存在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此外,基础设施条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多数新建场馆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物流便捷程度偏低,且周边酒店、餐饮、商贸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
       3.市场发展水平待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会展企业整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实力普遍偏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全省营销收入超过亿元的会展企业仅1家。同时,企业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难以独立运营大型会展活动,且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模式和社会资源协同机制,给四川省会展业的市场化转型带来压力。中介组织影响力偏弱。首家省级会展业协会———四川省会议展览业协会,还未在各市(州)形成完善的协会服务网络,大多数市(州)尚未建立专业的会展协会组织,会展企业间信息和资源共享体系需要强化。
       4.人才培养体系待完善。四川省会展业所需的市场营销、创意策划、项目管理类人才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会展业长足发展。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会展专业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成都,其他市(州)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此外,四川省尚未全面推广会展人才的专业资格认证,省内取得国际会展专业资格认证的人才较少,一定程度影响会展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5.会展品牌建设待加强。全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展会品牌数量较少,会展品牌的打造、宣传力度不足,尚未形成品牌集聚、扩散效应。成都市品牌展会大多为承接展、流动展,自办展品牌数量和质量与成都建设国际会展名城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推广和提升。
       (三)“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1.多重国家级战略驱动资源集聚。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全球会展业“东进”、中国会展业“西移”的大背景下,四川省会展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进一步发挥西博会的龙头带动作用,拓展西博会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功能,以西博会为抓手全力提升全省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积极承接国际展会和国内一线展会,吸引国内外优秀会展资源在省内集聚。
       2.放管服改革的政策机遇。国务院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多项促进会展业审批管理模式改革、加快会展业简政放权的相关政策,为四川省会展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按照《国务院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9号)要求,四川省已取消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办展项目审批,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家进一步规范各级党政机关办展行为,倒逼展会活动向市场化转型。
       3.开放环境更加优越。四川作为支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以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契机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已广泛而紧密地融入世界。四川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地区)数量、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均居中西部第一。“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形成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运输大通道的铁路运输干线网络。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高速公路通道建设,跨区域通达条件和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全力推进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扩展国际航线网络,完善省际航线网络和国内大中城市干线网络。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行能力,完善内河航道体系和现代化港口体系。四川省优越的开放环境及便利的交通将为国内外会展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十三五”的主要挑战。
       1.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在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深层次的经济及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增长低迷、市场需求疲软,给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融资带来严峻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叠加特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中国会展业也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新常态,产业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内涵发展转变的挑战。
       2.电子商务颠覆式发展带来的挑战。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颠覆了传统商贸习惯和沟通方式,对会展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十二五”期间,许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和服务展示给全球的客户或消费者,以网络的手段实现信息交流与商务交易。未来五年,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不断拓展,电商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将对传统会展行业,尤其是对以贸易、销售为主要功能的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展会特别是消费展会将面临规模缩减的压力。
       3.会展业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国内各地越来越重视会展业的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场馆建设速度快,品牌培育力度大。在环渤海区域,北京市会展业发展领先,国际性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数量持续增长,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市会展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国际化水平高;浙江省会展业发展进程加快,凭借G20峰会的举办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在珠三角区域,以广州和深圳为会展业龙头,会展规模和质量较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强。在中西部地区,重庆、陕西、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市)近年来积极承办各类战略层级较高的国内外展会,加剧了区域市场竞争和资源分流。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全面推动四川特色会展形态建设,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融合,强化对外合作,着力培育“一心四区、一极多点”的会展城市体系,力争建设“辐射中西部、服务全国、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产业集聚区。
       (二)基本原则。
       1.改革驱动,创新引领。着力破除制约会展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会展业双向开放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会展业改革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以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力。
       2.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加快推进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坚持企业扶持与人才培养并重,强化企业在会展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建立公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及相关行业标准上的引导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有效、健康地促进会展业发展。
       3.统筹规划,全域发展。统筹全省各区域会展业发展,引导各市(州)调整会展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会展品牌,实现差异化、互补性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成都市、区域会展中心市(州)、重点市(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四川省会展业全域一体化发展。
       4.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结合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依托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底蕴,着力发展节庆、赛事和奖励旅游等会展业态,打造特色会展品牌,逐步构建层次丰富、特色突出的会展体系。
       5.绿色办展,智慧应用。贯彻绿色办展理念,突出环保科技、生态材料、清洁能源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会展活动中的应用,支持会展企业采用标准化的展具配置,推广可重复利用的节能环保新型材料。鼓励应用各类信息化技术实现会展智慧化,有效提升会展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满意度。
       (三)主要目标。
       1.基本格局。“十三五”期间,全面推动全省基本建成以展览和会议为支柱,以节庆、赛事和奖励旅游为特色优势,以国家级和国际级品牌会展为龙头、地方区域性会展为基础的会展业发展态势;市场主体综合实力、竞争力明显提升;会展场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从会展业大省向会展业强省发展的基础有力夯实。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中西部会展创新发展示范区、中西部会展国际合作先导区,成都初步建成国际会展名城,努力将以成都为中心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发展成为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外的中国会展业“第四增长极”。
       2.会展规模和效益。力争到2020年,每年举办重大会展活动1800个以上,展览总面积达930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活动达30个。会展业年总收入突破2660亿元,其中直接收入达到28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综合收入超过2380亿元。会展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3%,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力争会展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
       3.会展场馆建设。坚持“量体裁衣”“适度超前”的整体规划布局原则,构建层次合理、梯度明晰的发展建设体系。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二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州)规划建设综合实用、功能完善的中小型会展场馆,鼓励各市(州)对现有场馆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会展设施体系。
       4.市场主体培育。鼓励有实力的会展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集团化发展。到2020年,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企业,力争年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达到5—6家;来川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达到3—4家。鼓励展览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商协会组织走出国门参展办展。
       5.会展品牌打造。“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化西博会的龙头带动作用,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壮大25—30个重点展览、5—10个国际知名会议、4—6个品牌节庆活动。省直相关部门与各市(州)密切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项目落地四川。大力推动会展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依法开展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认定。
       6.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境)外知名商协会及会展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会展业国际化发展服务体系及国际招商和营销机制,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到2020年,国际性会展活动数量达到215个,重点培育和引进UFI认证的国际性展览8项,ICCA认证的会议25个。
       7.市场化进程。到2020年,力争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会展中心城市成立会展业协会,建立起以行业协会为指导、专业会展企业为主体的会展业运作模式,稳步降低政府直接办展比例。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市场化进程。
       1.转变管理服务模式。
       (1)切实加强规范引导。各级政府逐步由主导办展转变为引导和支持会展业发展,减少政府对会展活动的直接主办、直接组织、直接投资和直接补贴,主要发挥行业规划、引导和服务作用,加强事前规划、事中协调和事后监管。
       (2)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政府逐步加大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办展,通过招投标等方式有效承接原来由党政机关举办的各类会展活动;引入民间资本,在会展活动场馆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PPP等模式,逐渐形成以专业会展企业为主、政府参与为辅的现代会展业发展模式。
       (3)构建行业评价体系。构建品牌会展评价体系、会展城市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定期对会展活动和会展城市进行评估,对评价优秀的会展活动和城市进行重点宣传推广,并给予一定支持。
       2.扶持市场主体发展。
       (1)培育本地会展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会展组织者(PCO/PE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及配套服务商,鼓励有实力的会展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跨区域、跨行业、集团化发展。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会展项目对接和市场推广平台,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会展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会展企业加入UFI、ICCA、IAEE等国际会展组织,积极争取国际展会承办机会,增强国际交往服务能力。
       (2)支持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四川省会议展览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推进会展活动事中、事后的商贸对接和联合营销。鼓励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中介组织承办各类会展活动。支持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及农业、传统制造业等亟待转型升级的产业相关商协会策划举办各类会展活动。
       (3)强化会展管理提升。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参与全省展馆管理、展会承办等,推广和学习国际先进展馆管理和展会运作经验,努力打造国际化展馆和展会品牌。学习国际先进展馆管理和展会运作经验,带动全省会展主题场馆管理和经营能力的整体提升,推动四川品牌展馆、会展公司向外输出会展管理经验。
       (二)优化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遵循“统筹规划,错位布局”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结构。着力培育和建设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会展经济核心区,以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四大经济区为会展经济拓展区的“一心四区”会展经济格局。加快发展以成都市为核心的会展经济发展极,扶持发展若干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形成层级分明、各具特色的全省会展业发展体系。
       1.一心集聚、四区联动。
       (1)成都平原经济区。充分发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带动各市(州)会展业加快发展。强化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等7市的节点支撑作用,以展览、会议为重点,发展综合性、专业化、国际化会展项目。依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科技服务、商贸物流等产业优势,着力举办高新技术类展览,并配套开展专业会议及论坛活动,集聚科技类会展资源。
       (2)川南经济区。充分发挥自贡、泸州、内江、宜宾等4市的交通和工业基础优势,以临港经济为特色,促进区域内各城市差异化互补发展。紧密结合酒类食品、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举办专业类会展活动。
       (3)川东北经济区。充分利用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等5市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重点举办品牌节庆、赛事活动,推动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区;服务地方优势产业,举办油气资源、生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贸等展览和会议活动。
       (4)攀西经济区。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围绕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以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和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大力推动相关展览和会议活动的举办;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特色民族风情,围绕民族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业及康养产业,举办阳光康养类节庆、赛事和奖励旅游活动。
       (5)川西北经济区。充分发挥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特色会展品牌建设,重点培育品牌节庆和赛事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举办文化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太阳能和风能等相关主题的会展活动。
       2.一极领先、多点支撑。“十三五”期间,遵循“全域”发展的宗旨,形成以成都市为核心发展极,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分别建立区域会展中心市(州)以及区域会展重点市(州),充分发挥各地的区域支撑和带动作用,推动四川省会展业从“一枝独秀”发展为“满园春色”。
       (1)以成都市为核心发展极。抓住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实施和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机遇,依托成都“四中心一枢纽”城市功能,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等为空间载体,将成都市打造成为国际展览品牌聚集地、国际会议及奖励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休闲节庆首选地,加快成都“国际会展名城”建设。
       一是将成都打造为国际展览品牌聚集地。提升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等现有品牌展会品质,注重招展引会及国际合作,以会展引领“成都智造”走向国际。
       二是将成都发展为会奖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成都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会议品牌,积极申办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和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年度大会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同时,争取举办国际影响力强、与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高端活动,打造会奖旅游目的地。
       三是将成都建设为中国休闲节庆首选地。依托成都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结合成都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打造,推进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节庆品牌提升。
       (2)以多个区域会展中心市(州)和区域会展重点市(州)为支撑。
       成都平原经济区:支持绵阳打造区域会展中心城市,推动科博会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科技类知名品牌展会,将绵阳建成凸显军民融合特色的“中国科技会展名城”。支持眉山、德阳等市创建会展重点城市,办好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国际智能工业博览会、中国泡菜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充分利用与成都毗邻的优势,积极承接成都转移的会议和展览。支持乐山市依托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中心和旅游产业优势,办好旅博会等展会。支持遂宁市以中国物流论坛会址暨中国物流与采购论坛会址为载体,办好中国(四川)国际物流博览会等展会。支持办好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节、中国·四川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地方特色会展节庆活动。
       川南经济区:鼓励泸州和宜宾争创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形成川南会展业发展的“双核共振”。支持泸州办好酒博会、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力争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会展经济城市和成渝经济带重要会展城市。支持宜宾在中国·宜宾早茶节、中国宜宾·国际名酒文化节的基础上筹划举办中国(宜宾)绿色食品(产品)博览会,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市”。支持自贡、内江积极创建会展重点城市,提升中国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四川(内江)川南电商博览会等专业展会的产业带动效力,并进一步强化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川东北经济区:支持广安、南充争创区域会展中心城市,支持广元、巴中、达州等市打造品牌展会,重点办好中国(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暨川东北经济区投资贸易洽谈会、四川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中国(广元)女儿节、秦巴山区年货节、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品牌会展节庆活动。
       攀西经济区:支持攀枝花、西昌创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形成协同发展之势。依托当地观光休闲、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矿产资源,着力加强特色会展品牌培育,推动攀西阳光康养展会、钒钛博览会等交易类展会,以及凉山国际火把节等地方性民俗节庆活动发展。
       川西北经济区:培育和扶持阿坝州创建区域会展中心市(州),推动旅游业和农业相关展会品牌培育和引进。重点支持川藏高原生态山珍暨特色旅游产品展销会、汶川(卧龙)大熊猫节等展会活动。发挥九寨沟、黄龙等旅游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高端会议、企业奖励旅游在川西北举办。
       (三)完善硬件设施。
       1.推进会展场馆建设。
       (1)整体规划布局。统筹协调全省会展场馆的规划建设。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为龙头,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会展中心。支持市(州)依据自身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进一步优化会展场馆布局,坚持“量体裁衣”“适度超前”的原则,着眼长远发展要求,合理布局专业场馆和特色化场地建设,防止会展场馆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2)多层次、分梯度建设。鼓励对现有场馆进行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市(州)规划建设专业会展中心、会展综合体等会展场馆,突出场馆展览功能与配套服务功能的统一规划和有机整合,探索“综合会展+标准场馆+产业”模式,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会展设施体系。
       加强配套资源整合,以商贸城、专业市场等载体为平台,融入B2B(企业到企业)、B2C(企业到用户)等电子商务手段,探索“专业会展+专业基地+交易”的模式,积极拓展线下和线上的展示交易功能。
       根据各市(州)民俗特色化活动,因地制宜完善会展场地,建立“节庆会展+特色场地+旅游”模式,推动打造全国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黄金目的地”。
       2.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各市(州)会展场馆的发展特色,加强针对主要会展场馆周边地区功能配套的规划引导,扶持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会展商务区或会展服务区的具体要求构建宾馆、通信、交通、物流、金融、旅游、餐饮、商住、停车场等功能设施网络,提高会展配套服务质量。
       (四)优化市场环境。
       1.建立会展标准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的会展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加快编制和推广四川省会展业基础标准、通用支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以及治安防护、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专业标准,逐步形成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主次分明、科学合理的四川省会展业标准化体系。
       2.完善市场监管机制。通过对会展相关市场开展规范、有效、便捷的监管,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切实加强信用监管和质量追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正、公平的发展空间。
       (1)构建行业信用监管机制。推行展览场馆、办展机构和参展企业的多维度信用评级,建立办展主体信用档案,根据不同级别信用实行分级管理。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会展业信用公示平台,公布企业信用信息。推动各监管部门监管信息共享和公开,及时披露和惩戒违法违规行为,对市场主体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科学监管。
       (2)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令2006年第1号),加强省内省际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检查,依法打击展会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引导参展企业强化诚信意识、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推进展会主办方与参展企业约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权利和义务,从源头防范知识产权侵权。加大展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举报投诉平台,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加强四川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建设和“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热线宣传,加大展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
       (3)健全产品质量追溯机制。逐步推广和普及参展企业的质量承诺机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展览会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和举报处置指挥信息能力建设,完善参展产品质量举报平台,公开举报电话,并依法做好举报投诉受理和后续处理工作。
       (4)推动会展备案和出入境通关便利化。逐步推动审批备案便利化。适时将会展备案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创造条件推进会展网上备案,并纳入省、市、县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电子政务平台,提高备案效率和规范性,缩短办展单位等待时间。探索展品出入境通关便利化。引导展览业重点企业成为海关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创新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对会展入境参展展品实施优先受理、检疫为主、口岸快速验放、免于检验、闭环监管的便利化措施,提高通关效率,规范展品有效监管。探索针对展览品的预约通关、专门窗口服务,通过为不便运输到监管现场的展览品提供“上门查验”服务等方式,提高展品通关效率,减少展品通关等待时间。
       (5)完善品牌保护和纠纷调节机制。统筹各市(州)特色品牌会展,重点引导错位、错时竞争,促进差异化发展,杜绝不良竞争。引导会展品牌开展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商标品牌保护。增加监管机构现场驻点比例,加大现场巡查监管频率,对展会结束后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抽查,实行履约跟踪,打击合同欺诈行为。逐步完善组展商、参展商、服务商、观众、游客之间的纠纷调节机制,维护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展会保证金制度,用于侵权赔付或其他纠纷赔偿,防止“烂尾”展会产生。
       3.加强中介组织作用。加大对四川省会议展览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优势,进一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平衡行业内部竞合关系,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使各会展主体形成统一合力,推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州)成立专业化会展行业社会组织,开展会展基础数据统计、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充分发挥贸促机构等经贸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向会展企业提供区域经济信息、市场预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鼓励中介组织联合高校、研究院所共同组建会展研究机构,加强理论研究,更好地把握各市(州)会展业发展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助力形成全省会展业全域性、多元化发展格局。
       (五)推进产业融合。
       1.深化会展促进产业作用。支持各市(州)根据本地产业优势,培育引进国际性、专业型展览和会议,助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推进会展业与全省大力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会展业与川酒、川茶、川菜、川猪、川果、川药、川丝等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会展助推“四川造”名优特新商品扩影响、拓渠道、促销售。丰富会展业态、创新运营模式,持续推动节赛活动和奖励旅游的品牌打造,鼓励和引导市场相关方联合开发会展项目,探索会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整合营销模式。
       2.加强会展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会展产业内部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我省服务业发展环境,提升会展产业链专业水平。依托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打造天府新区会展产业园,大力发展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信息服务、物流、旅游、酒店、金融等为配套的会展产业集群,健全我省会展业服务体系。各市(州)根据本地优势及特色,加强会展场馆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功能扶持,引入以通信、物流、商贸、旅游、餐饮、商住等为支撑,会展经营业态丰富,场地利用率高,集展览、会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会展聚集地。
       (六)深化品牌战略。逐步建立以国际性会展品牌项目为龙头、国家级和区域性会展品牌项目为主体、地方性会展品牌项目为基础的会展项目品牌体系。在全省培育创建1—2个会展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提升区域会展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1.巩固升级国家级和区域性会展品牌。
       重点打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充分发挥西博会综合带动作用,拓展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外交服务平台功能,着力提升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西博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跨越,更好地服务四川及西部开放型经济。
       坚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助推产业、示范带动”原则,做大做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四川农博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展、成都国际车展、四川国际航展、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中国(四川)国际物流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等知名会展活动。
       2.培育扶持四川特色会展品牌。
       深入挖掘区域特色,支持各市(州)大力培育特色会展品牌。一是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加强四川历史、名人、民俗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培育和支持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凉山国际火把节、中国·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江油国际李白文化节、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节、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四川湿地生态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品和产业优势,实现会展品牌开拓、国际化商贸营销、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带动,扶持如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四川(内江)川南电商博览会、中国泡菜博览会、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中国宜宾·国际名酒文化节暨合作项目洽谈会、中国德阳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蒙顶山国际茶业博览会、四川生态旅游博览会、中国(四川)老龄事业暨养老服务业国际博览会、中国·四川森林产品博览会、四川·青神竹产品交易博览会、四川森林康养年会等品牌展会。三是依托交通区位、消费市场、服务环境等优势,积极策划创办马拉松、徒步大会、彩色跑、音乐节等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赛事,举办各类消费型会展。四是把握行业新趋势和消费新亮点,将新概念引入会展,探索举办互动体验展、智慧生活展、智慧医疗展、房车露营展、阳光康养展、科技产品展等创新型展会。
       (七)扩大对外合作。
       1.加强会展业“引进来”。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和会展项目。加强与国内外会展发达地区及UFI、SISO、IAPCO、MPI、IAEM、中国展览馆协会等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专业会议服务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场馆管理公司以及广告策划公司等在川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争取各类知名品牌会展的承办权或合办权,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通过收购会展项目、共建合资企业、合作开发会展活动等多元化方式在川开展业务,提升四川会展企业整体实力。完善会展“引进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筹建知名品牌会展、会展企业引进服务平台,提供项目和资源对接、知识产权、法律、政务服务等全方位的引进服务。
       2.支持会展业“走出去”。
       推动四川省本土会展企业“走出去”学习借鉴国内外会展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有实力的会展企业“走出去”参展、办展,鼓励会展企业收购或投资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及品牌会展,提升四川会展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重点扶持、等级评定等方式,推动四川省有特色的品牌会展活动国际化发展。完善会展“走出去”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四川省会展企业“走出去”办展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办展地选择、合作资源对接、办展全流程指导等全方位服务。针对四川省会展企业对外收购或投资需求,推动收购项目、投资项目、资源对接和融资服务等,推进四川省会展企业国际化发展。
       3.积极搭建“一带一路”会展平台。
       充分发挥西博会作为中国承接“一带一路”建设十大区域性展会平台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打造更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品牌展会活动。重点培育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将其打造成为与西博会相呼应、相媲美的“一带一路”重要经贸交流新平台。依托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打造四川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空间载体,举办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带一路”会展活动。指导市(州)充分发掘我省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比较优势,重点支持四川农博会、成都创交会、绵阳科博会、乐山旅博会、泸州酒博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自贡灯会、凉山火把节等会展节庆活动与“一带一路”紧密结合。
       (八)强化新技术应用。
       加速信息技术在会展业全产业链的应用,逐步发展集智能应用、智慧管理、O2O(线上线下)营销、智慧布展和数字化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智慧型会展。
       在业务相关领域,一是推动现有品牌会展的线上线下联动,建立共享数据库,加强实体与网络会展的信息融合。二是推进展会与电子商务的联动发展,支持会展企业整合产业资源打造自有电子商务平台。三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会展用户数据、商品数据、渠道数据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和加工,实现精准营销和可持续运营目标。
       在服务相关领域,推动会展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全省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会展官网,支持各市(州)建设会展信息服务网站,并适时接入全省平台;探索为参展商提供包括展会选择、展品运输、展台设计和装修、礼仪、商旅安排等套餐式服务,针对国际展商推出定制化优质服务;推动服务平台以中间机构的方式提供交易担保与质量保障,解决展商服务零散化、标准不统一、监管缺失等问题。
       (九)发展绿色会展。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绿色”办展理念,加大传统会展业绿色化改造提升力度,推进绿色环保类产业相关展览、会议活动开展,并通过制定绿色标准和加强监管促进绿色会展比例提升。
       1.推动会展场馆绿色建设。加强现有场馆节能改造与新建场馆绿色建设,鼓励会展场馆广泛应用环保科技、生态材料、清洁能源和信息化手段,注重会展物料的回收循环利用。推进物流、餐饮、住宿等会展场馆配套服务产业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
       2.扶持会展主体推进绿色办展。引导各市(州)结合自身优势绿色产业,发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会展活动。支持会展主体采用标准化的展具配置,使用可重复利用的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推广安全性更佳的新型吊装技术。
       3.构建绿色会展标准体系。制定既符合四川省会展业发展趋势又顺应国际会展低碳环保潮流的标准体系,设立“三废”排放量及达标率和处理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评价指标,对新建会展场馆和布展计划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
       4.构建绿色会展监管体系。聘用第三方公司按照绿色会展标准开展绿色展会认证,探索建立会展活动过程环境监测制度,及时监控展览活动的环境影响因素,形成政府调控、会展企业自我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推进的绿色会展社会监管体系。
       (十)创新金融服务。
       1.推动设立会展业引导基金。探索设立四川省会展业的市场化股权基金。利用政策性资金推动设立会展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跟投,由国内外专业基金管理团队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股权投资;联合各市(州)和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子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办展机构、会展服务企业发展。
       2.拓宽会展业金融服务渠道。鼓励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适合会展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加强中小微会展企业的融资保证,发挥信用保证保险的融资担保和增信功能,遴选一批保险公司和银行,对中小微会展企业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融资服务。拓宽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会展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本地有实力的会展龙头企业在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并探索建立与新三板的转板对接机制,实现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3.完善会展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加强对会展企业金融创新的支持。鼓励会展企业充分运用多样化债券融资手段,积极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对通过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的会展企业按规定给予奖补;鼓励市、县两级政府对金融机构为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会展企业贷款发生的损失给予风险补贴,省级财政按照相关规定对市县财政给予补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管理服务工作。
       1.充分发挥四川省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深入推进会展业改革发展;加强会展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订和实施;建立起涵盖展览安全保障、交通组织、氛围营造、宣传营销、医疗救援、食品卫生、能源保障、展品通关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并重点加强公共安全、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虚假宣传等方面的监管;按分级和属地化原则,对各地、各部门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和总结。充分发挥四川博览局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职能职责,强化对西博会等重大活动的统筹、组织和协调,指导各市(州)按照专业化、市场化要求举办专业展会活动。
       2.优化会展业权责清单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提高会展业行政管理效率和透明度,避免职责不清、重复管理、管理缺失等问题,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梳理行政审批权力事项,建立行政权力清单、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权力监督和问责问效、强化清单运行效果评估等手段,完善会展业的权责清单管理机制。
       (二)构建统计研究体系。
       1.强化行业统计分析。
       (1)改进统计监测手段。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系统、全面、可比的会展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统筹四川省会展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逐步理顺各市(州)会展业统计职责分工。尽快出台统计制度及统计管理规定。会展业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会展业统计监测制度,并报统计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
       (2)创新会展统计方法。积极推进商务部“展览业统计监测报表制度”在四川省的运行,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中介机构开展会展业统计分析工作,力争按半年、年度发布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为招展办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应用在商务部、贸促会等部门对外发布的会展统计中。
       (3)打造信息共享平台。一是着力建立四川省会展行业信息库,拓展数据来源,扩大统计覆盖面,采集和整理会展相关部门的统计信息(包括各类会展活动名称、数量、规模、主办和筹办方、举办地点、场地状况和各类历史信息)。二是进一步整合应用功能,逐步搭建和完善会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动态监测和实时统计,切实加强会展业信息公开工作,有效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正当竞争。
       (4)进一步加强规模以上会展服务业企业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扎实推进规模以上会展服务业企业培育、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及时反映会展企业经营状况,分析研判会展经济发展形势。
       2.加强行业理论研究。
       引导支持省内科研资源丰富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四川省会展业研究中心,依托中心科研及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四川省会展业相关理论研究和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定期发布全省会展业发展报告,探索发布会展企业发展指数等,扩大四川在全国会展业的影响力,为四川会展业统筹规划提供指导和理论支持。
       (三)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1.落实会展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各项促进会展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规定的创意设计费用,依法落实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会展企业积极申请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经认定的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会展企业聘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符合“千人计划”认定条件的,对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的安家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2.制定出台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出台涵盖会展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特色化、定制化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建立会展业政策综合评估及反馈体系,强化政策运行分析,形成需求收集、政策制定、试点执行、效果分析的完整链条,常态化更新调整四川省会展业发展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创新性和时效性。
       (四)推进人才体系建设。
       1.建立会展专家智库。
       着力组建四川省会展业专家库,建立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四川省会议展览业协会、知名会展企业代表、相关高校及四川省会展业研究中心组成的专业化决策咨询智库,发挥“智囊”作用,对四川省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政策、规划、项目及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论证,提出建议、意见和对策等。
       2.建立人才需求调研机制。
       将人才供需状况纳入全省会展业统计分析范围,鼓励四川省会展业重点市(州)、企业定期收集上报会展业人才缺口,详细申报所需人才数量、能力、层次、培训需求等,政府对收集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形成四川省会展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及预测月报、季报及年报,提高政府招才引智的准确性和人才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3.构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构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协会、企业全面对接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会展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探索多种形式会展教育,推行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实践教学,鼓励大型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以在学校合作开设订单班等方式,培养适应会展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规范会展业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企业内部培训、院校和中介机构委托培训等多渠道、多类型的培训体系。
       积极开展会展人才培训认证工作。引进注册展览经理(CEM)、注册会议专家(CMP)、特殊事件从业人员证书(CSEP)等国际权威认证及其整体培训体系,并结合四川实际逐步本土化,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培训认证。推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适时联合开发会展职业认证培训项目、会展A类竞赛项目等,全面提升会展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
       4.推动会展专业人才引进。
       按照“引培并举、紧缺优先”的原则,大力引进会展核心人才、高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建设四川省会展专业人才储备库,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针对会展业紧缺人才,在创业扶持、居留落户、子女入学、创业融资、荣誉表彰、出入境等方面给予政策优待,实行“一张绿卡全程服务”,提供最大限度便利化服务。

上一篇: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四川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